关于印发中原工学院
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直属党组织
各直属部门:
《中原工学院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已经学校党委会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中原工学院
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综合实力、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明确“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追求卓越、加快积累,实现科学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校师生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务实重效,真抓实干,推进内涵建设,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发展主要成就
1.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各类在校生达29873人(含留学生),比2006年净增13404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由2006年的14274人增加到现在的18794人;研究生由96人增加到现在的374人;成人教育在校生由2099人增加到现在的10680人。
2.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新增12个本科专业,获得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建设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6门省级精品课程。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服装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学科赛事中,我校学生共获奖130项,其中一等奖21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47项。
3.学科建设成绩显著。学科特色得到强化,纺织学科整体实力在全国排名明显提升。获批建设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14个;获批建设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和2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4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全国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和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两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4.科研实力明显增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41项,省重大公益项目和省院合作重大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5项;入校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出版教材和著作570余部;被SCI、EI、ISTP收录论文450余篇。由我校承担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巨幅油画《焦裕禄》顺利完成并被国家美术馆永久收藏。由我校设计并参与制作的建国60周年河南彩车“花开盛世”在国庆庆典上巡游并广受好评。
5.师资水平大幅提升。纺织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学科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以多种形式,引进3位省级特聘教授和11位学科带头人;新增专任教师119人,其中教授48人、博士74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不断深化,2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12人被评为河南省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省级文明教师。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我校教师成绩优异。
6.学生工作硕果累累。大学生事迹报告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逐渐形成特色,涌现出了身残志坚的郭志敏和帮扶他的爱心小组、“点亮盲人心灯的美丽女孩”刘紫君等一批在社会中广受好评的先进大学生典型。学风建设持续加强,学生违纪率逐年下降。建成河南高校首家大学生事务中心、爱心超市,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体系不断完善。学生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屡创佳绩,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数在全国高校排名并列第25位,河南省高校排名第4位;获得全国优秀社团、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北京奥运会上,我校15名学生担任引导员,在广州亚运会、亚残会上,我校11名学生担任亚运天使,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形象。
7.合作办学成绩骄人。与浙江嘉宏控股集团公司合作成功重组信息商务学院,该院在校生规模突破万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亚太国际学院、软件学院等合作办学项目快速发展。积极做好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吸纳境外办学资源,2009年被授予“河南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集体”。
8.保障条件不断完善。财力建设成效明显,2010年收入比2006年增长1.6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入2.35亿元,其中,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300余万元,新购图书馆各类藏书 93万册,新增教学用房10万平方米,建成了南区图书馆、南区2号教学组团楼。三区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后勤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9.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成绩突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三平”精神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近年来,学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党委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五好”党组织。在2006年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的德育评估中,我校获得“优秀”。学校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能源与环境学院分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10.社会声望显著提升。2010年与2006年相比,文科在河南招生第一志愿率提高156.25%,理工科提高423.43 %。学校被评为2008年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2009年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2010年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
取得上述成就,得益于在推进学校的事业发展中,我们做到了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到了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强化内涵;做到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做到了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做到了弘扬中工人自强不息、不断超越的奋斗精神;做到了始终营造团结、和谐、民主、有为的发展环境。在实施“十二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这些宝贵经验。
(二)发展环境分析
当前,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凸显,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力度明显加强,为我校追求卓越、加快积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出要增加投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重大项目,为我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强调要通过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向高质、高端、高效方向发展,对新能源汽车、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中央和省委“十二五”期间的战略部署为我校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汇聚科研团队、开展科学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郑州市明确把龙湖镇规划为郑州都市区的重要组团,建设宜居教育园区,将显著改善我校的办学环境。
我校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十二五”期间追求卓越、加快积累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校综合实力在省内本科院校中的排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争取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工作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凝炼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任务仍然繁重;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仍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办学资金仍然短缺,改善教职工生活福利待遇的任务艰巨。扭转我校发展的不利局面,克服、解决面临的困难、问题,只有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奋发图强,加快发展。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按照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坚持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发展目标为引领,服务地方,融入产业,追求卓越,加快积累,努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二、总体战略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融入和服务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战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科研强校工程和人才兴校战略,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强化特色,服务产业,优化结构,扩大开放,务实重干,加快积累,为把我校建成特色显著、国内知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二)发展目标
以“提高水平、更名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引领,建设一批在省内独具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全面提升我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为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目标是:
1.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教育规模稳定在2万人左右,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基本建成,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和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的持续增加。
2.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纺织特色得到彰显;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3—4个二级学科跻身国内先进水平;汇聚10支左右的科研创新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0项以上,获得2项以上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末,年入校科研经费达到6000万元以上。
3.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力争引进1—2名具有国际视野、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1—3名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院士等;引进、培育5—7名具有学科带动作用的省级特聘教授、中原学者等;培育10名左右达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师德师风师能建设成效显著。
4.校内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和体系在制度上得到进一步落实,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全面加强,文化内涵和教育品位明显提升,初步形成既体现中原文化厚重特色、又凝聚现代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
6.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完善校园设施,建成南区教职工生活区,稳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构建教职工终身学习发展体系,营造和谐共进人际环境,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中的自豪感。
(三)发展思路
追求卓越,提升水平。紧紧围绕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核心要素,以主动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提升代表学校综合实力核心要素的水平。
崇尚学术,加快积累。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凝炼学科方向,组织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创新管理机制,承担重大项目,实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突破和入校科研经费的大幅度增加,促进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强化特色,优化结构。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特色发展思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推进专业建设工程、科研强校工程和人才兴校战略,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强化办学特色、培育办学特色中提高办学水平。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紧紧围绕制约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深化改革,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坚持以创新求突破,以改革谋发展。围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与共享中提高水平,在开放与吸纳中提升实力。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紧紧围绕我校的办学定位和战略目标,统筹协调以工为主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关系、事业发展和职工福利提高的关系、突出重点和兼顾一般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校和院(部)的关系等,努力营造尊重规律、崇尚学术、和谐向上的氛围。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质量立校,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按照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思路,规划设计我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本科教育,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为指导,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继续推进专业建设工程,稳定专业规模,优化专业结构,适时新增与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质量工程中已有项目的内涵建设,争取在继续开展的立项项目上有新增加或新突破;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探索学、教、产、研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国家级教学研究成果奖的突破。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扩展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探索与国内外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明确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和配套措施改革,积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推行“双导师”制,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坚持特色发展,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按照一级学科开展学科建设,强化工科尤其是纺织学科背景,促进学科交叉渗透,构建融入纺织行业、多学科相互支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纺织特色学科群和其他特色学科群,探索学科之间资源共享的有效运行机制。按照分类建设的思路,明确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确立不同学科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按照非均衡发展的思路,加大扶持力度,把纺织学科建成学校的优势学科,强化其在省内的优势地位,争取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加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凝炼方向,汇聚队伍,培育特色,以人才、特色和成果在省内乃至国内同行中确立优势地位;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在省内能够快速形成独特优势的学科,壮大优势学科群体。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考核评估制度,探索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学科建设的机制,强化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三)坚持人才兴校,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追求卓越,加快积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具体措施,尽快形成以省级特聘教授、中原学者和校级特聘教授为主体的学科领军人物群。要以岗位设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给优秀人才发展空间、为普通职工留出位置的原则,完善人尽其才的制度设计;在职责界定、人员考核和工作量核算等方面,构建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研究和专注教育教学的政策体系。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师德教育和业务提高并举、理论提高和实践锻炼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坚持科研强校,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多出高水平成果和团队。转变观念,把科研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和互动。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大项目,实施高水平成果培育计划,带动全校整体科研水平和师资水平的提升。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成果奖励力度。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整合校内资源,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组建目标明确的科研团队,形成若干个高层次科研平台。围绕河南省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战略布局,立足我校实际,统筹全校的人力和资源,设立有关研究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学科特色培育。
(五)坚持学生为本,提高教育服务管理水平
以“厚德强能”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努力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继续加强学风建设,实施和推进学风建设系统工程,努力增强新形势下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切实加强体育、美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素质拓展活动,提升身心素质和审美品味,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工作体制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成长导航和助学帮困等事务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和条件。加强和改进招生就业工作,努力提高生源质量,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就好业。重视校友会工作,发挥校友在学校发展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六)坚持开放办学,扩大深化对外合作与交流
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巩固、发展已有的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创办新的合作项目。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深化合作交流层次。加快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的建设,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中原文化特色,创建汉语教学项目品牌,吸引境外学生来我校留学。进一步加大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丰富合作形式,深化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的运行模式,解决好软件学院的办学空间和资源配置问题。努力扩大成人教育办学规模,积极探索成人教育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七)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其他学术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努力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和体系在制度上落到实处。对照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要求,制定大学章程,实施依法治校,健全包括咨询、审议、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环节在内的完善的运行机制,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完善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激发办学活力。坚持以人为本,改进绩效考核、薪酬待遇、资源配置、经费分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管理制度。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创新组织机构设置形式和人员管理办法,形成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体系,增强工作全局性、系统性。推进学科、教学、科研和管理机制改革,着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八)加强条件建设,确保学校快速发展的资源需求
加强财力建设,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学校土地、校舍的规划和统筹,确保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完善南校区功能,开发建设107国道以西的校园土地,推进各项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的项目建设,建成南校区教职工住宅区,继续美化三区校园环境。进一步明确北区、西区的功能定位,实施相应的改造工程,充分发挥两个校区在推进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实验室开放程度,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服务教学科研水平。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建设,提高校园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后勤保障条件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中工特色文化体系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教育,推动办学理念、中工精神深入人心,进一步夯实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规划设计,实施立项推进,在南区建设校史馆,完善标识系统,丰富校园景观,形成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从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的高度,抓实中原服饰文化中心建设,努力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亮点。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提升校园艺术气息和品位。注意积淀培育,加强引导教育,初步形成具有中原工学院特色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倡导尊重学术研究规律,提倡以敬畏之心从事科学研究,以平和之心对待科研成败,形成鼓励和支持教师潜心学术研究的文化氛围。
(十)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工作决策水平、指导水平和工作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将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注意青年干部的培养,进一步推进管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加强培训教育,推进效能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学习提高、谋划工作、组织实施、沟通协调、开拓创新能力;加强作风建设,弘扬“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乐于奉献、敢于负责,务实重效、开拓创新”三种精神,强化 “机遇、责任、创新”三种意识,树立抓具体、求突破、求深入、求落实的良好风尚,强化抓基层打基础和实施项目带动的思想观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职工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和老干部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身学校事业发展;完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福利待遇,解决好师生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综合治理,维护安全稳定大局,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四、保障实施
(一)实施项目推动工程
贯彻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落实,关键在成效。要围绕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实施项目推动工程。紧紧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实施科研强校工程和人才兴校战略,规划一批具有带动性的工作项目,持续运作,强力推进。实施项目推动工程,要强化领导,由书记、院长负总责,各相关校领导具体负责,推进项目的实施和落实。实施项目推动工程,要预算专门资金,配套相应政策,重点支持,重点突破,把追求卓越、加快积累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持续推进,形成一批彰显学校实力的成果。
(二)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要建立学校党委书记、院长为总责任人,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责任领导,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部)主要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领导体系。推行战略管理,抓好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确保规划的全面落实。各责任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工作任务,明晰工作思路,强力推进落实,务求工作实效。
(三)做好统筹协调
要建立以学校总体规划为统领,两级(学校和院部)两类(总体和专项)规划相互结合、统一衔接的学校规划体系。各职能部门和教辅部门要精心编制规划实施意见,做到配套协调。院(部)规划要体现全校“一盘棋”的理念和自身特色。
(四)完善资源配置
以规划目标为导向,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分类型、分阶段、分项目统筹考虑资源配置。合理分配专项建设经费,重点保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必要的支撑条件建设。
(五)狠抓规划落实
深入宣传发动,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十二五”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理解和认同,使规划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加强推进机制,将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逐年分解,列入学校党政工作计划,列入部门目标任务书,重点督查,重点考核,促进落实。